北京市四中,一所被很多人认为是传奇的学校。
作为北京市最好的中学,每年都有大批考生努力考入北京四中。
据北京四中毕业生描述,北京四中传授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精神,而不是知识。
这是“卓越、艰苦、严格”的校风,“勤奋、严谨、民主、开拓”的校训。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北京四中刘长明校长的毕业致辞,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成功的关键
这取决于一个人有多愚蠢。
今天,我越来越相信,在影响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并不是首要的因素。
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
我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一个人有多愚蠢。
我见过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包括学术界的、商界的、企业家的、成功的管理者,都有这种愚蠢的情况。
只有傻瓜才能真正理解如此简单的成功秘诀:
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极其简单的事情,都要把它当成一份事业,当成一种信仰,甚至当成自己的生命,执着而坚定地去做,不动摇,不放弃,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做到天下独一无二,举世无双,这才是成功。
简单来说,成功的关键就是坚持,也就是一直坚持。
我认为,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只有傻瓜才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这个秘诀,也只有这样的傻瓜才能成功。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傻瓜能幸福吗?幸福的秘诀是什么?我的答案也会让你感到惊讶。
我相信这样的傻子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获得财富、名誉或利益。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丰衣足食。
只要有足够的温饱,幸福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几年前,我给四中的同学们提了18条建议,其中一条是:
“养成每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习惯:比如帮助别人或者让别人快乐。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有意义,以及它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意义何在?”
我之所以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我理解并希望四中的每一位同学也明白,幸福,归根结底不是获得感官的满足,而是获得精神上的意义。
一个人无论有没有财富,名望,地位,都可以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
请鼓励您的孩子
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回首过去30年,我们通过先发制人,培养了那么多尖子生、比赛获胜者、金牌获得者。
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所期待的那样,从他们之中涌现出许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我们每个人和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梦想,希望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取得好的成绩;
慢慢地,我们的期望值就降下来了,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能够考上大学,能够找到工作,能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不要被下岗。
三四十岁的时候,你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当你老了,再也动不了的时候,
当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消失的时候,我当时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我们当初也有很高很远大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老了,才真正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训练都是不正确的。
大多数家长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在他们眼里,成功甚至学业成就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信念。
但我不太相信成功学,这个概念只在中国的图书市场流行,套用和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会导致很多问题。
而且职场成功者的亲子关系,无论我们如何对人进行分类和统计,一定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所谓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平凡的。
可是,普通人就不也有幸福吗?
就因为我们是普通人,难道我们就不能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幸福吗?
难道我们普通人就没有资格谈论幸福吗?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却生活得乐观、快乐。
我看过日本的一个调查,日本女孩普遍不愿意嫁给有车有房,父母给她们准备好一切的男孩。
家庭就像鸟儿筑巢,捡起一些泥土和树枝、木棍,用口水一点一点地粘在一起,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体会到建立家庭的辛苦职场成功者的亲子关系,才能珍惜。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不要以为父母给孩子一切,孩子就会感恩。
作为校长,我跟家长沟通很多,我觉得现在家长普遍心态太急躁,太焦虑,太怕落后。
其实你的孩子一点也不落后,他可能这方面不优秀,但那方面可能比其他孩子优秀,只是家长总是看不到这一点。
孩子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已经很优秀了
很多人在未为人父母之前,都会说“我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当了父母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更加成功、优秀。
但我想如果你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他或她就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很优秀。
我曾经去过美国,登机口的检票员是个胖子,帽子上的绳子都快勒不住脖子了,他的样子很滑稽,但他一点也不在意,反而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骨子里有一种幸福感。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超市,我正在买东西,问了服务员一些问题。
他看上去不太高兴,一直憋着没说话,我问了三次,都没听清他说了什么。
我说年轻人,你这样工作能快乐吗?
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尤为重要,因此,我担任校长后,就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写进了学生的培养目标里。
现在的培训机构都喜欢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宣传口号,这句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确实误导了很多人。
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你怎么可能在起跑线上赢或输?你在终点线上赢或输。
至于社会压力是否存在,那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如果你非要处处竞争,你能没有压力吗?
你上哪所学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父母
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太过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忽视了自己在孩子身上应发挥的作用,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为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
我曾多次在 MBA 课堂上授课,听众席上坐满了成功人士。
事实上,他们如今的成功与他们所就读的中小学没有任何关系。
去年在南开中学,学校专门介绍了一位校友,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院士,他没有上过大学。
我希望家长们知道,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并不能决定他的一生,决定性的影响来自于父母。
作为父亲,我也送孩子去读奥数班,后来她去美国上学,她告诉我,学校里真正数学好的都是美国人。
中国孩子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感受上不如美国孩子,这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而不是学校选择的差异。
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和妻子都是老师,没时间照顾她。
我们也有孩子继续深造的压力,但我们不会给她压力,也不会强迫她学习任何东西。我们的教育倾向于顺其自然。
她现在工作做得很好,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职场人士。
我想这就是我和她母亲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对她产生的影响。
另外我觉得家庭教育不要太艺术化,也不要太技术化。
以建立亲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会带孩子出国旅游、探险,这些都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方法。
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比如一起做饭、打扫房间,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很真实,让子女们能够分担家庭的责任。
它不可能靠在海滩上整天互相追逐来建立;那都是电视上演的。
我们都成了学区房
受害者
社会上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有名校情结,这与学校的宣传有关,一些学校的炒作,可能会造成社会教育观的偏差。
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是我觉得北京的教育资源总体均衡性还是不错的。
家长追逐学区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太盲目了。
我每次上课都会现场做问卷调查,数据证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和是否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没有关系。
学区房热还源自一些商业机构和学校的炒作,这种炒作破坏了教育的生态,教师和校长也是受害者。
整天追逐这些东西,会影响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和事业。
我记得我当老师的时候,有的班上50个学生中,有40多个考上了清华、北大,但是没有公布,录取率真的不能说明教育的成败。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以前总说高考是过独木桥,现在不再是独木桥了,桥很多,路也很多。
这是好事,说明经济水平提高了,也是选择多样化的体现。
这是教育选择上的一个可喜的改变。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接触过很多学生和家长,近些年发现一些家长对名校的执念、对教育公平的追求越来越严重。
但一些父母变得更加冷静,开始考虑孩子的幸福。
上什么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进取心和对幸福的追求。
刘长明校长语录
⭐其实,幸福就是成功。平凡不等于平庸。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不等于只顾享乐、追求平庸,而是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活得开心。
在生活中感受到爱与被爱,体验创造与创新带来的幸福。
⭐一定要学会自己做饭,就算不会做饭,也可以有饭吃,但那才叫活着,不饿死,那不叫活着。
⭐夫妻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家庭最有可能遭遇悲剧。
⭐我们有没有跟孩子说过:“只要孩子成绩上去了,其他的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希望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但是当你这么说的时候,责任感的教育就已经完全丧失了。
⭐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认为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有时候教育需要你把沙子揉进眼睛里。”这就是教育。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们能够把这件事情想清楚,从中学到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