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简介
人口:198.6万 区号:0554 邮政编码:232000
地理位置:位于华东地区中部,淮河之滨
行政区域:田家庵、八公山、大同、谢家集、潘集、凤台县
淮南简介
夏商时期,该城属“淮夷”之地。西周分诸侯,该城属周来管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周来,该城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数次迁都,向吴国求助。为便于吴蔡两国互助,周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周来,改周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真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该城属楚。战国后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寿春,改寿春为郢,成为楚国都城。楚复王五年(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九江郡(以寿春为郡治),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地区属泗水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建立第一个淮南国,都刘(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淮南凤台区号,英布被罪处死,刘长被封为淮南王,定都寿春(今寿县)。孝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被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封城阳王刘熙为淮南王。孝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将淮南国分为淮南、衡山、庐江三部分,分别封给刘长三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位为淮南王,定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刘安因罪自杀。废淮南国,复置九江县,治所设寿春。
西汉时期,合肥城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凤台县属沛郡下蔡郡。东汉时期,合肥城与凤台县同属九江郡,分属寿春郡、下蔡郡。汉末,袁术改淮南郡为寿春。入魏后,仍称淮南郡,以寿春为都。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颙、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迁都合肥新城,期间,合肥城与凤台县同属淮南郡。西晋初年,淮南郡迁都寿春,合肥城属其辖。永嘉之乱爆发,淮河流域成为战区,江淮大批郡县被废弃,北方人纷纷南迁。东晋咸和初年,在丹阳郡于湖置淮南郡,城关属侨置的南梁郡所辖。南北朝时期,刘宋、南齐、孝梁沿袭东晋,在江南置淮南郡,城关有豫州、梁县等县设于城关。北魏、北齐、北周、隋朝时期,城关又属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郡。唐代设淮南道,城属淮南道寿州所辖淮南凤台区号,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名称不变,寿州、下蔡先后属吴、南唐。北宋设淮南道,城属淮南道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淮南道分为东、西二路,城属淮南西道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来,宋金和约达成,以淮河、茶山关为界。城北淮河属金国,淮河以南属宋国。元代,城属河南省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管辖,分寿春、下蔡两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怀远县,现市区东部属怀远县管辖。
明代,城阳府属南京凤阳府管辖,分寿州(含今凤台县)和怀远县。清初,城阳府属江南省凤阳府管辖,分寿州、怀远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凤台县从寿州分出,归原下蔡县治,城阳府分置。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原下蔡县(今城关)。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州府,城阳府分设寿县、凤台、怀远县。其中,素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等地,均属怀远县管辖。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淮南三镇为基础,建立淮南煤矿特区;4月,淮南煤矿特区改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设立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设立省级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淮阳专区划归市;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获批成立。现市辖田家庵、大同、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凤台县和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2004年7月,孔店乡、三河乡、曹庵镇、石园乡、古堆乡、杨宫镇、孙庙乡分别由长丰县划归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近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如今,勤劳朴实、好客的淮南人民正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