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安徽凤台
凤台县,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古称州来,又谓下蔡,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北邻亳州市蒙城县,西北接亳州市利辛县,西连阜阳市颍上县,隔淮河南望淮南市寿县,东连淮南市区。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面积1100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凤台县下辖10镇、5乡,户籍人口63.42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103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2.596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5.527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2.979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1:58.6:27.3。
凤台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是中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历史
凤台早期属徐、扬二州(淮北为徐,淮南为扬)之境。
西周,属青扬二州(青、扬以淮为界)之境。
春秋,时为州来国,后被楚国所灭,为楚之州来城。周简王二年(前584年)秋8月,吴入州来。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楚冉丹城州来。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吴灭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城,故名延州来。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冬十一月,吴把蔡昭侯由河南新蔡迁都于州来,遂改名为下蔡。历经昭侯、成侯、元侯、侯齐五代,历时47年。
战国时,蔡世家侯齐四年(前446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下蔡仍属楚地。
秦代,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立英布为九江国王,下蔡属九江国。
西汉,汉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立淮南国,下蔡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废,为九江郡,下蔡县属沛郡。
东汉俱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国的淮南郡。
晋初下蔡属淮南郡。晋末南北分裂,战事颇繁,县境来去无常,又在县境内设置了很多屯兵的城戍。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下蔡郡。
隋代,开皇初下蔡郡废,仍置下蔡县,属淮南道。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于县置涡州,为州治。武德八年州废,仍为下蔡县,属颍州(今阜阳)。
五代十国,下蔡属颍州(今阜阳),南唐、后周因之。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攻克寿州(今寿县),世宗以其难以攻克,逐将寿州移治于下蔡,降为防御州并恢复其军为忠正军,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
宋代,北宋下蔡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寿州升为府,名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府废。南宋与金划淮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在下蔡镇设巡检司。
清寿州属凤阳府。雍正十年(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延批准,于寿州北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中华民国初,废州府,县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寿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
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
1999年11月毛集设立正县级建制“淮南市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成为淮南直管。
2006年,撤销夏集乡,设立夏集镇。
2010年,撤销焦岗乡,设立焦岗湖镇。
2013年10月1日,将凤台县的李冲回族乡整建制和城关镇淮河以南的芦塘、西魏、淮丰、胜利、拐集、灯塔、山赵、夏湾、淮滨、黑龙潭10个社区(即凤台经济开发区)正式划归淮南市八公山区管辖(2013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上述调整)。
2013年末,凤台县面积894平方千米,人口64.2万人,辖8个镇、8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36个社区,213个行政村(含经济开发区、李冲回族乡数据)。毛集实验区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12.93万人,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湖镇,5个社区、38个行政村
2014年12月26日,正式撤销丁集乡,设立丁集镇。2015年7月1日,将八公山区的李冲回族乡、凤台经济开发区及管理的社区正式划归凤台县管辖(淮[2015]66号)。
2015年10月9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凤台县刘集乡设立刘集镇,镇政府仍驻刘集村。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凤台县下辖11个镇:城关镇、新集镇、顾桥镇、岳张集镇、朱马店镇、大兴镇、丁集镇、桂集镇、凤凰镇、杨村镇、刘集镇,5个乡:古店乡、尚塘乡、关店乡、钱庙乡、李冲乡,213个行政村,32个社区。凤台县政府驻城关镇凤城大道。
凤台县行政区划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凤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东临淮南市区,北依亳州市利辛县、蒙城县,西接颍上县,南隔淮河与寿县相望。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介于北纬32°33′—33°、东经116°21′—116°56′之间,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总面积1100平方千米。县城距首都北京直线为810千米,距省会合肥111千米,距淮南市区30千米。
地形地貌
凤台县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40至19.45米不等,地面自然比降为1/7000至1/10000。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以及历次黄、淮泛的侵蚀和堆积,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点。淮河以北,地面平阔;沿淮河和西淝河两岸,由于历次汛期涨水而沉积泥沙,形成了0.5至2千米的“河漫滩涂”(即低洼湾地)。西淝河与淮河接口处,因汛期受淮水洪峰顶托倒灌向西南泛滥,并反复冲刷,使河面扩展增宽淤浅,形成董峰湖河口湾地。因淮河泛滥土地化积物的包围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岗湖“牛轭潮”洼地。焦岗湖以南为自然堤,系经常泛滥的淮水携带泥沙沉积而形成的缓岗。淮河南岸与江淮丘陵衔接,局部为石灰岩残丘,山脊自东向西,为剥蚀构造的低山丘类型。
气候特征
凤台县地处淮河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凤台尚塘乡洗澡,光照充足,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凤台尚塘乡洗澡,季节分配不均,酿成局部洪涝干旱。无霜期较长,4至9月份东南风和西南风较多。
温度根据1949年至1985年气象资料记载,全县年平均温度为15.1℃。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1℃;7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温差年均较差为26.9℃。极端最高气温为1959年8月24日的41.1℃;极端最低气温为1969年1月31日的-21.7℃。
交通运输
交通
截至2016年末,凤台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9533亿元,比2015年增长2.2%。
凤台淮河二桥
运输
截至2016年末,凤台县拥有民用汽车52573辆,同比2015年增长5.8%,其中私人汽车44842辆,增长5.6%。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960万吨,下降7.7%。货运周转量17.06亿吨千米,下降0.8%。完成客运量128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830亿人千米。
历史文化
孤堆寺古村落遗址
位于马店乡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运粮沟9米。属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遗址为1高台,面积38平方米,高4米,破坏严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
赵家孤堆
位于夏集镇立新村,南距夏集2里。为唐代遗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东西长70米,南北长55米,早年已被盗。曾出土有青石床,床面刻有周文王与八骏马图案。
陈集孤堆
位于夏集镇陈集村。时代不详。东西长70米,南北长60米,高约6米,地表遍布砖瓦片和蚌壳。
李圩孤堆
位于杨村乡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时代不详。南北长98米,东西长32米,高3米,部分墓砖已外露,相传解放前曾被盗。
孙叔敖墓
位于毛集镇梁庵村,北距凤颍公路120米。时代战国(楚)。1952年,被当地群众掘毁,出土有石墓门、陶器等,现已夷为平地。在地表采集有墓砖、陶片等。
谢郢墓
位于刘集乡谢郢村,南距淮河40米。时代西汉。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绳纹陶罐2件。
孤山墓
位于刘集乡东南3里,孤山山腰间朝阳处,东距淝河大堤35米。时代东汉。1984年农民开山发现,由省文物所发掘,出土文物40余件。
风景名胜
八公山景区
寿唐关
硖山口
茅仙洞
州来八景之——千年皂角树
黑龙潭
黑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