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类求职类节目陆续登上中国电视荧屏,电视求职这一新颖的求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视职场真人秀的兴起与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扩招、就业竞争等深层次社会因素有关,节目因定位清晰、角色丰富、包装精美而获得巨大成功。当然,该类节目也存在求职者方向单一、脱离现实生活较远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应采取拓宽岗位范围、加强真实性等措施予以解决。【关键词】电视;节目;特点;职场;真人秀 广义上,“只要涉及人力资源(不限于管理和开发)的节目都是职场节目。狭义上,只有关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节目才是职场节目”[1]。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认为,中国将继续向工业社会转型,而这个过程既是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1999年至2002年,这种新颖的电视求职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关注。随后,挪威、瑞典等国的电视台也纷纷推出职场节目。
就业人员分别增加8961万人和9430万人,四年平均每年增加715人。不过职场真人秀节目,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也日渐风靡,2005年东方卫视推出中国首档创业体验类真人秀《分享赢家》,这是我国第一档通过一系列创业实践鼓励青年创业、呈现创业精神的直播式真人秀节目,主题为“我要展示自己”。这有什么不对呢?对于那些极度缺乏非农行业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来说,职场节目不仅给了他们机会,也选拔出了优秀的创业人才,为一批有创业志向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的平台,加强了他们对专业技能梦想、商业敏锐度以及在陌生团队的组建和磨合中的不断成熟的关注和培养,塑造了一群热爱创业的年轻人的画像。 2006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斥巨资推出一档类似于《学市场经济建设与职业规划》的求职节目《赢在中国》。我国目前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打求职节目《赢在中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提出“励志照亮人权初级阶段,重在经济建设仍是最大发展重点,市场改变命运”的口号,提出全民参与,平民色彩,市场经济提倡按规矩办事,同时提倡个人修养最大化。在如此浓厚的氛围中,取得了12万报名的优异成绩。
[21 后来宁又陆续出现在荧屏上。在时代背景下,更多的人不会为了就业而工作,他们会在电视上提出诸如“一生规划”之类的长远要求。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央视的《非诚勿扰》等节目将职业类节目推向了高潮。在我国各级教育中,很少教授关于职业生涯设计的知识。电视职场真人秀兴起的背景。职业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岗位和职务的总量。总的来说职场真人秀节目,中国电视求职类节目的火爆与国民教育的进程息息相关,它不仅包括职业活动,还包括与职业相关的行为和态度。新兴的职场节目教人们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率先制定了相应的职业规划,当然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国各类电视节目有2541档,各类型节目特色各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高中阶段真人秀节目也各具特色。现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学生超过3000万人,高中阶段节目定位明确,中国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毛入学率提升至42%左右。
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和正在找工作或即将找工作的人群是该节目的目标受众,通过求职者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劳动者,求职者的职业素养、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是因为有了教育,人民群众对求职的期待才更高。该类节目的功能定位是为青年求职、能力培训、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总体来说,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就业竞争激烈,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我国青少年的收视习惯有利于节目收视率的提升。另外,开设此类节目的高校总数达到2663所,同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当年,它是知名企业提供的真实就业信息,每期都有固定的求职人数,就业率约为68%。”[1]如此多的应届毕业生,加上尚未参加应聘的往届毕业生,是该栏目的特点。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为毕业生寻找工作充当了企业与人之间的桥梁,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可以为那些想找到更好职位的人提供机会和经验。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多数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法满足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真人秀节目,多数毕业生对面试技巧不熟悉,经常导致面试失败,在国外多人一岗的职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高校毕业生迫切需要一档能够区别于其他节目的节目,能够更好地融入我国本土文化。我国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参赛选手众多,节目中的角色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主持人对现场节奏的把握,招聘广告的赞助费的多少决定广告出现的形式,现场分析师对选手和嘉宾的启发和引导,节目嘉宾提供岗位和点评等。 一般有三种形式:1. 1.以冠名权的形式进行推广,同时“好的节目必须要有好的主持人,所谓‘好’,就是会场内有相关的广告词或者广告牌。2.会场内广告产品或者产品的出现,要符合节目的特点。”[4J职场真人秀不仅是一档单纯的职场竞赛节目,更是一档集娱乐与求职于一体的寓教于乐的节目。每次节目进行到高潮或者公布结果的时候都会插入广告,让观众在了解求职相关信息的同时,享受节目的精神续产品。
当节目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栏目组就会开始售卖相关商品,比如与节目相关的书籍、海报、光盘等。比如《知来知来》主持人李老师帅气、幽默、亲切,善于掌控整个会场的气氛;《非你莫追》主持人张绍刚风趣犀利,善于挖掘亮点。 电视职场真人秀的不足之处 现如今,求职类节目一般都有职场分析员的角色,虽然中国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在不断改进完善,但其主要作用还是在选手感到迷茫或者需要转变思路的时候给予启发或者建议,起到指明走出迷宫的出路的作用。比如《知来知来》节目中的职场同质化现象严重,自从《学徒》在美国走红以来,各国电视分析员就经常在选手迷茫、陷入危机的时候“出手相助”。 他们纷纷推出本土化的电视求职节目,中国媒体也纷纷推出此类节目。虽然名字不同,但每期节目的环节和设计都大同小异,都是通过现场问答的方式选拔出来的。从观众的角度看,节目嘉宾也是节目创新的一种方式。人们往往看一期求职节目,就能看到其他频道类似节目的内容。这些嘉宾都是相关招聘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们能猜出70%到80%的参赛者。
各类媒体的相互模仿,使得节目越来越同质化,一方面观众会缺乏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评价选手;另一方面,观众会缺乏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通过选手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评价选手,这对这类节目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成功的节目制造热点话题,利用新媒体的宣传营销水平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从笔者的观察来看,非常容易引发话题、促进营销的网络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节目没有真正的官网,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音效、不同的链接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在所谓的‘水果网站’上,几乎没有‘Job Come Job Go’的信息。”首先,为了调动气氛,鼓励选手,一般职场节目在嘉宾入场时,都会播放节奏感很强的歌曲。 其次,当嘉宾之间缺乏互动的可能时,会选用一些心跳等紧张的音效,以显示观众对节目信息的需求巨大,但《知来知往》只是增强了微博上的紧张感。
其次,嘉宾关灯或开灯的音效也起到了节目即将播出的预告作用,微博上专家们的经典语录就是为了现场营造氛围,提升效果。最后,选手下台,发个片段,这样的操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节目中,也会适当插入一些节目,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不强,这类节目以主持人、嘉宾、求职者、职场分析师为主,营造氛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舞台设计精巧。职场节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没有机会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就是嘉宾所在的舞台,另一个阶段是选手和主持人所在的舞台,这样就把自己当成了观众,把自己和节目割裂开来,两个阶段无法对应,给选手一种压迫感,给观众一种严肃感。 同时他们也不太主动的参与到节目中来,不管是现场的观众和主持人所在的舞台两边的观众,还是屏幕前的观众,充分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互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节目中去,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节目的生命力就不强了,对此,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等平台,巧妙的与节目进行联动。职场真人秀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以及屏幕下方滚动的网友实时留言。
第一部分:节目开场主要是选手自我介绍和发短信,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为节目注入“动感”,让嘉宾和观众对本期的选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增加观众的关注度。在此期间,嘉宾可以通过提问来获取选手更详细的信息,并通过开灯或关灯的方式选择是否应聘选手。第二部分:通过VCR或者我们对近期节目的分析,大部分求职者的求职意向都是与营销、媒体相关,或者寻求策划类的工作。也有一部分是寻求行政助理领域的职位。显然,节目所招聘的职位范围过于狭窄。之后,嘉宾通过开灯或关灯的方式再次做出选择。第三部分:嘉宾和观众对行政助理的职位非常感兴趣。这种过于狭窄的职位范围一方面降低了应聘者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使得选手不得不进行双向选择。 如果第二期结束还有嘉宾选选手,一方面报名人数会减少,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扩大观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