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90后的特点这个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90后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叛逆、开放、以自我为中心等。虽然我一直以来对贴标签不太感兴趣,但贴标签确实能帮助我们更轻松、更省力地认识世界、做出判断。在这篇文章中,钛媒体作者郝天锡将从社会群体和大数据的角度来聊聊90后。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撕掉一些关于90后的旧标签,或者贴上一些新的标签。以下是文章正文:
在最近大热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说:“20世纪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模式,公司雇佣员工,人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为了一个大目标而努力工作。21世纪的合作模式没有那么正式,它是关于社区的。有些想法永远不会变成产品,有些社区永远不会变成公司,但关键是我们现在有了20世纪协作创新模式的替代方案。”
社群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新型生产关系。安德森勾勒的未来一定是“中心化”被边缘化、“自由组织化”取代“结构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这种关系的转变?这里面有互联网的自由、开放精神,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所涵盖的“人性”。
上周,在百度世界CBG(用户消费者业务群)论坛上,拓补华谈到了罗振宇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现在90后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你不喜欢也没关系,因为你会死。”张朝阳也在互联网大会上提到:“互联网现在的形态,是一群50多岁的CEO带领着40多岁的高管,指挥着30多岁的员工,做针对青少年的产品。”是的,网络世界显然已经被他们占领了。与其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倒不如说这个世界是他们的。
从萌脸到节操选品,再到90后CEO的崛起,70后、80后这些“老一辈”应该抬头仰望天空。90后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创新驱动力。百度副总裁王展在百度世界CBG论坛上也将90后的喜好提炼为五个字:“幼稚、可爱、刻薄、糟糕、怪异”,总结这样的事物非常容易在90后群体中走红,受到他们的追捧和欢迎。因此,王展提出,我们现在做的产品和服务,要思考如何和90后、00后玩得开心。怎么才能和90后玩得开心?首先,我们要了解他们。因此,在百度世界,CBG和百度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份《百度90后洞察报告》。另外,由于笔者对社群经济进行过研究,发现90后的一些群体特征非常符合社群经济的模型90后职场群体研究,下面我们就从社群和大数据的角度来谈谈90后群体。
推翻权威,毁而不毁,其实90后也不是不靠谱
凯文·凯利在《失控之美》中描述了一种组织结构形式。那个世界就像自然界一样,很快就会拥有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力,也会失去我们的控制,但这是最好的结局。凯文·凯利说的是一种社群经济形式。要实现这样的“失控之美”,首先要解构曾经拥有控制权的等级制度、分配制度等规则。
60、70年代的社会规则是金字塔管理体制,谁的年龄更大、经验更丰富、资源更多,谁就更容易占据管理层的顶层,拥有绝对的决策权,掌控整个流程,一旦领导决策失误,项目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90后让管理更加扁平、更加自由。比如在热门网剧《万万没想到》的幕后团队万合天翼,90%的员工都是90后。CCO易小星也提到,他们的管理非常扁平、自由,办公区没有隔断,没有老板的封闭式办公室,也没有条条框框的“严肃”制度。
90后不愿盲目听从领导的安排,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去摧毁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为自己愿意争取的东西拼尽全力。90后正在吞噬和解构既有的体制,但等级和权威被解构之后,群体结构并非毫无规则和秩序,90后会基于贡献值、文化标签、兴趣爱好等构建新的“秩序”。
在一些90后集中度较高的兴趣群体,如贴吧、豆瓣,就体现出了“秩序”的约束力。以贴吧为例,在贴吧文化发展的11年里,粉丝的黏性丝毫没有减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贴吧里存在着一种隐性秩序。比如在《爸爸去哪儿》论坛里,粉丝们根据活跃度被分成了“层级”,他们也会根据各自的实力承担一些关键的分工角色。贴吧成员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虚拟的“层级权威”秩序,但这种新的“秩序”完全是建立在互联网开放、协作的精神之上的。理论上90后职场群体研究,这种失控的秩序未来会逐渐延伸到企业组织和社会分工层面,完成从互联网到现实世界的自然过渡。
个人革命:自由引领90后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没完没了,没有挑战,没有激情,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不可否认的是,70、80后的生活更加纠结,内心常常在各种选择之间摇摆不定。90前的人往往遵循一种岗位角色观,一种群体中的“等级分工”。当公务员、考研、被国企分配、下海经商,这种“铁饭碗”的后遗症一直影响着80后这一代人。
但这个概念在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90后崛起后逐渐变得模糊。90后更加洒脱,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喜欢一份工作就干,不喜欢就走。百度90后洞察报告显示,在90后的职业规划中,要么求职,要么自主创业都是最佳选择,后者占比达到40.9%,而选择公务员这个“铁饭碗”的仅有6.43%。
在这份报告中,传统的“期望高、技能低”评价被重新定义为“利益至上”。在跳槽问题上,90后比80后更加果断:96.15%的90后会选择“再跳槽”,只要条件允许。我们70后、80后曾经坚守、坚持、捍卫的这些“稳定工作”,在90后看来简直不屑一顾。“一辈子一份工作”在他们看来似乎很无聊,不可能。或许,“稳定”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意义是个体的崛起,不是一个单位、一个组织能给的。
幸好我们处在一个好的时代,整个社会环境也在给90后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在资金方面,知名创投机构IDG推出了90后创业基金,支持90后创业;在产品方面,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产品设计上也更加迎合90后,百度贴吧、文库、手游等产品的设计都在不断探索迎合90后的特点。在团队方面,阿里巴巴在团队建设上也更愿意以非常规的方式招募人才,尤其珍惜90后产品经理,给予他们更大的舞台。
小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
社群经济的最终形态会是部落化,就像小时代一样。三五人团、七八人团队、玩社群、众筹,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只要有兴趣、志同道合,就可以一起做事。现在BAT大佬们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针对90后开发各种好玩的产品,刺激90后们的胃口和体验。
但事实上,我们对90后并没有想象中的了解那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我们这些70后、80后的老家伙们做出的东西,已经不感兴趣了。百度90后洞察报告显示,在消费方面,大部分90后只要喜欢,并不会在意品牌、广告。在就业方面,在选择职场时,个人兴趣比职业发展空间、薪资水平更重要。我们发现,很多关于90后的标签判断,比如“非主流、脑残粉、贪图安逸、生活混乱”,都是一种误解。
比如90后郭烈就创建了Faceu,当三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就能爬上App Store排行榜前列。这些自以为是的90后,会用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价值标准和指导,去做让他们开心、让他们童年快乐的事情。只要他们喜欢,只要他们能活下来,只要有挑战,或许就是最好的。
“小而美”是社群经济自发运转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人自发、激情的联合。90后勇敢地挑起重担,支撑起自己的美好未来。百度CBG提到,未来的产品开发乃至商业模式,都需要和90后玩得开心。我非常赞同。